當地時間7月13日,全球新冠肺炎確診總數逼近1300萬,世衛組織總干事譚德塞說,在可預見的未來,我們都無法回到過去的常態。
應對新冠病毒需要給科學研究留足時間
作為近百年來人類遭遇的影響范圍*廣的一次全球大流行疾病,新冠肺炎的致病源、潛伏期、傳播方式、致病機理、傳播能力、感染來源等,依然存在著大量的未知。從中國的“人痘法”到英國的“牛痘”法,人類抗擊天花的歷程證明,必須給科學研究提供時間與空間,而在取得突破之前,我們仍需要保持“社交距離”、降低“親密程度”……
改變“舊常態”是為了不再重返“非常態”
疫情以來,我們經歷過記憶猶新的“非常態”。為盡快切斷病毒傳播,全球各國實施過嚴格的管控措施,上百個國家曾關閉或限制入境、城市停擺、社區封閉……
2020年,全球經濟或將面臨“大蕭條”以來*嚴重的衰退;
2020年,全球貿易或至少萎縮一成多;
2020年,全球外國直接投資或萎縮四成;
2020年,全球國際游客數量或萎縮近六成;
2020年,全球航空業預計凈虧損843億美元;
……
當下,我們繼續堅持的防疫措施,正是為了遏制疫情反復、避免重返曾經的“非常態”。
塑造“新常態”我們能做到
對每一個人來說,社交時保持合理間隔、拿完快遞及時洗手處理包裝、咳嗽噴嚏遮住口鼻、紙巾用過不隨意丟棄、正確對待身體不適、住宅環境保持清潔……為應對疫情,我們的生活方式有了“新常態”。
對各行各業來說,疫情帶來的運轉不暢或員工短缺、訂單下降或供給不足、銷售停滯或債務增加、物流中斷或資金緊張……成為考驗經營和管理者智慧和決斷力的“新常態”,更助推了“云辦公”“云教育”“云銷售”等“新業態”。
中國人工智能產業發展聯盟發布的《人工智能助力新冠疫情防控調研報告》指出,疫情中大量人工智能技術投入應用,充分說明以人工智能、大數據等為代表的新一代信息技術通過前期的快速發展和實踐積累,已經越來越商業化、市場化、普及化。
世界經濟論壇網站的文章以“數字支付如何幫助各國應對新冠肺炎和其他大流行病”為題介紹中國發展經驗。
有人感慨,疫情之后,將不再有純粹的“傳統企業”。
原始社會至今,人類已渡過千難萬險。在擁有**科技和社會管理措施的現代社會,人類面對新冠病毒,將不僅僅是被動適應,更將因勢利導,營造創新發展的“新常態”。
撰稿丨環球資訊? 陳濛
本文轉載自中國新聞網,內容均來自于互聯網,不代表本站觀點,內容版權歸屬原作者及站點所有,如有對您造成影響,請及時聯系我們予以刪除!